外汇,贵金属,区块链综合财经资讯媒体
 |  注册

浙商宏观:五问产业数字化

网络资讯收集学习  |  2022-01-27 10:53:31382

“新能源+”催生增量数字化、智能化需求

【免责声明】本站资讯及文章收集,整理于网络用于自身学习以提升产品设计及测试而用,是广泛收集的随机性文章,所有文章内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所有文章内信息与本站无关,也不对外展示,不要轻信被抓取文章内的信息,一定要严格核对正确的官方信息。

内容摘要 

>> 报告导读

习总书记指出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我们认为,产业数字化的推进是数字经济得以全面开花结果的重点,在此提出和解答五大关键问题,提示产业数字化的本质及带来的机遇,其中重点提示:产业新能源化与产业数字化的共振可能带来传统行业超预期发展;反垄断背景下需关注数字产业化的结构性机会。

>> 产业数字化与产业智能化是什么关系?

我们认为,产业数字化是产业智能化的基础,充分的数字化是智能化实现的前提。产业数字化主要是指数据及数字技术在实体经济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而产业智能化是在其基础上由人工智能逐步替代人的过程,不仅在体力劳动,更重要的是脑力劳动。我们认为未来最有前景的智能赛道分别是智能汽车、智能家居、智能家电、智能建筑、智能医疗、智能养老、智能教育等。

>> 产业数字化更依靠政策还是市场?

当前对产业数字化的政策主要以鼓励发展为主,国家政策较难对产业数字化转型直接发力,我们认为更需要依靠市场激励完成数字化转型。从支持政策上来看,一方面对产业数字化所需要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支持,另一方面在于营造适宜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创新的环境。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5G、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有望较快发展,为更广泛的产业数字化转型创造基本条件。在促进企业创新方面,支持专精特新、建立数据要素市场、公共服务数字化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激励。数字经济的货币政策支持并不直接,各省市主要通过便捷的信贷政策及推动重点企业直接融资等方式提供支持。

>> 产业数字化对经济总量是短期还是长期变量?

产业数字化对经济总量是中长期变量。从中长期来看,产业数字化可以逐渐改变生产函数当中的全要素生产率A和生产组织方式F,从而提升生产效率,达到降低成本、节约时间、改善质量等效果。从短期来看,产业数字化推进对TMT等相应产业具有变革性影响,不过按十四五目标2025年占GDP比重仅为10%,对经济总量的影响有限。

>> 产业数字化将带来哪些投资机遇?

数字经济共分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二者的发展均蕴含巨大投资机会。一方面,十四五规划下,数字产业化仍将继续发展;叠加反垄断政策的进一步出台,未来行业指数和小公司将进一步收益。一是反垄断将释放被垄断的数据生产要素并利好整体行业发展。二是互联网巨头的资本无序扩张受约束后,对于行业新兴力量的并购预计有所下降并为企业成长提供更多空间,部分中小型企业将明显受益。三是2022年作为二十大的政治维稳年份,预计不会有大力度监管政策出台,传统互联网龙头企业可能迎来部分估值修复并利好整体行业指数表现。另一方面,产业数字化是提升传统行业估值的过程,提升速率或较快,主要源于数字技术可以对传统产业进行赋能,提高其发展速度并打开发展空间。但从产业数字化和产业智能化的比较来看,前者对估值的提升程度可能慢于后者。

>> 产业数字化还有哪些被低估的领域?

一是“新能源+”催生增量数字化、智能化需求;二是服务业的数字化过程解决教育、医疗和养老问题;三是产业数字化提升产业竞争力,有利于双循环中占据有利地位;四是产业数字化有助于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

 风险提示 

防范资本无序扩张、平台垄断

正 文


产业数字化与产业智能化是什么关系?


我们认为,产业数字化是产业智能化的基础,充分的数字化是智能化实现的前提。有了一定的数字化积累之后,产业智能化过程将开始大规模涌现。数据的爆发增长、海量集聚蕴藏了巨大的价值,产业数字化是对数据价值的初步挖掘,并为智能化发展打下 坚实基础。

据国家统计局的定义,产业数字化指应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为传统产业带来的产出增加和效率提升,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我们认为,产业数字化是传统产业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主要包括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

产业智能化是未来发展趋势,政府文件中对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发展亦不少见,但尚未像产业数字化给予官方的明确定义。我们认为这主要原因在于人工智能等智能产业尚不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育成熟,从而对传统产业的智能赋能短期内还难以像数字化大范围实现。从智能化的技术特征来看,是将数据、算法和知识的深度融合;从政府对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智能经济的应用场景支持方向来看,既有智慧销售、无人配送、智能制造、反向定制等新增长点,也有智能楼宇、智能停车场、智能充电桩、智能垃圾箱等公共设施智能化。

我们认为,产业数字化主要是指数据及数字技术在实体经济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而产业智能化是在其基础上由人工智能逐步替代人的过程,不仅是在体力劳动方面,更重要的是对脑力劳动的逐步替代。我们认为未来最有前景的智能赛道分别是智能汽车、智能家居、智能家电、智能建筑、智能医疗、智能养老、智能教育等。


产业数字化更依靠政策还是市场?


当前对产业数字化的政策主要以鼓励发展为主,国家政策较难对产业数字化转型直接发力,我们认为更需要依靠市场激励完成数字化转型。这是由于产业数字化的内在特征所决定,由于各产业以及不同企业生产过程有所差异,能否有效地使用数字化技术需要市场主体自身的不断改进和创新。此外,传统企业自身有市场激励进行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化转型优化生产过程、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有助于提升其竞争力及盈利能力。

从支持政策上来看,一方面对产业数字化所需要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支持,另一方面在于营造适宜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创新的环境。

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5G、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有望较快发展,为更广泛的产业数字化转型创造基本条件。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下称《规划》)中指出,要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云网协同和算网融合发展,有序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升级。东西部数据中心将逐步实现结构性平衡,“东数西算”是数据中心建设方向。西部省份如甘肃、宁夏和贵州等纷纷出台相应优惠措施助力数字中心在西部落地。例如甘肃在数据中心用电、用地、用水、用网等方面,建立差异化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等对数据中心加大支持力度,推动优秀项目参与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 (REITs)等投融资。宁夏在发展规模、税收、用电、人才、绿色节能、网络安全以及公司上市方面,给出现金补贴或奖励。贵州择优给予大数据发展专项资金支持。

在促进企业创新方面,支持专精特新、建立数据要素市场、公共服务数字化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激励。一是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有助于激发数字创新活力。《规划》中指出,纵深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转型,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二是建立数据要素市场有助于盘活数据资源,使企业的数据成为资产,将极大激励企业数字化转型。《规划》中指出,到2025年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成效显现,数据确权、定价、交易有序开展,探索建立与数据要素价值和贡献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三是公共服务数字化有助于提升公共服务普惠水平,相当于降低企业运营的社会成本。《规划》中指出,要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效能,提升社会服务数字化普惠水平,公共云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社会算力获取成本显著降低。

从货币金融政策维度看,数字经济的货币政策支持并不直接。《规划》中提出“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具体来讲包括以下举措:拓展多元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设立市场化运作的数字经济细分领域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数字经济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各类资金的统筹引导,提升投资质量和效益。

近些年,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规划、指导意见,强调加大对数字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从实际操作上来看,各省市主要通过便捷的信贷政策及推动重点企业直接融资等方式提供支持,如优化信贷审批流程、银行贷款贴息与风险补偿、提高无抵押无担保贷款额度、推进知识产权等质押融资模式、创新信贷产品如“数字贷”等措施,目前央行维度货币政策支持尚不直接。


产业数字化对经济总量是短期还是长期变量?


我们认为,产业数字化对经济总量而言是中长期变量。从中长期来看,产业数字化逐步改变全要素生产率A和生产组织方式F以提高经济潜在增速;从短期来看,产业数字化推进对相应产业具有变革性影响,不过按十四五目标2025年占GDP比重仅为10%,对经济总量的影响有限。

从中长期来看,产业数字化可以逐渐改变生产函数当中的全要素生产率A和生产组织方式F,从而提升生产效率,达到降低成本、节约时间、改善质量等效果。

Y = A * F (L, K, T, …)

一方面,产业数字化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A。随着数字产业化的发展,国家积极鼓励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不断激发企业活力和创新活动。而在全面深化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将进一步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转型升级。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各环节生产效率,缩短生产时间;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推进工业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性增长;发展数字商务,加快商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利于提高服务品质与效益。技术进步提高了各产业全要素生产率A,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缩短时间。

另一方面,产业数字化促进产业网络化平台化转型,改善生产组织方式F。数字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形态,使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产业数字化以工业互联网为基础,变革传统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实现产业上下游、跨领域的广泛互联互通,有助于形成从传统的上中下游垂直布局向产业网络化、平台化布局的转变。基于平台化的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后的产业链可以达到更优的资源配置和协调,实现互利共赢,创造共同产业价值,对经济潜在增速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从短期来看,对相应产业具有变革性影响,但对经济总量影响相对有限。产业数字化转型给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从需求端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主要包括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另外,部分行业已经开始实现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数字赋能和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深化和拓展,包括农业与水利、工业与制造业、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智慧物流、金融、能源等。

不过从短期看,产业数字化对经济总量的影响有限。从十四五规划以及2022年1月12日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可以看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的7.8%提高到10%。据我们测算,若达到10%GDP的占比,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的年化复合增速约为12%,上述相关行业十四五期间有望保持高速增长。从总量角度出发,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仅占GDP总量的十分之一,整个十四五期间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约为16%,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但并非决定性力量,也就是说,短期上产业数字化对于经济总量的影响相对有限。


产业数字化将带来哪些投资机遇?


> 数字产业化仍将发展,反垄断趋势下行业指数和中小公司将受益

数字产业化将继续发展,但行业龙头的垄断将抑制数字产业化的过程,导致数据垄断和资本垄断,不利于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本轮反垄断浪潮仍将进一步演绎,龙头企业发展受到约束的情况下,反而为整体行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释放了更多空间。

我们曾于前期反垄断系列报告中指出:一是本轮反垄断浪潮尚未进入高潮,仍处于进行时,预计未来仍将有针对互联网巨头的反垄断监管政策进一步出台。全球第三轮反垄断浪潮始于近两年(此前两轮反垄断浪潮耗时均超过20年),我国作为本轮反垄断浪潮的主力之一,预计未来仍将有针对互联网巨头的反垄断监管政策进一步出台。二是反垄断将释放被垄断的生产要素,数据生产要素的释放将利好整体行业发展(行业指数将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历次反垄断的结果均会使得生产要素得到释放并带动整体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首轮释放资源型生产要素,次轮释放技术型生产要素),本轮反垄断源于数据垄断,未来数据要素的共享将使得产业内更多企业受益并带动行业整体发展,尤其是此前数据匮乏的中小企业。三是互联网巨头的资本无序扩张受约束后,对于行业新兴力量的并购预计有所下降并为企业成长提供更多空间,部分中小型企业将明显受益。未来数据平台公司的并购行为,可能受到更严格审查。我国数据平台企业近年来的并购交易盛行,2010-2020年互联网企业并购案共计542起且呈现出越发明显的跨界特征。一方面可能导致同行业集中度过于集中,不利于中小企业生存;另一方面数据平台企业可能利用其数据和资本优势侵入上下游行业并影响产业生态与公平竞争。预计未来数据平台公司在横向和纵向领域的并购均可能受到更为严格的审查。四是2022年作为二十大的政治维稳年份,预计不会有大力度监管政策出台,传统互联网龙头企业可能迎来部分估值修复并利好整体行业指数表现。

> 产业数字化将提升传统产业估值,但速度慢于产业智能化

产业数字化是提升传统行业估值的过程,提升速率或较快,主要源于数字技术可以对传统产业进行赋能,提高其发展速度并打开发展空间,目前看好包括纺织服装、商贸零售等行业。

产业数字化的过程会提高传统产业的发展速度并打开发展空间。典型案例如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的发展将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充分赋能,2019年11月工信部曾印发《<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涉及五大重点行业包括:电子设备生产、装备制造、钢铁、采矿、电力。数字技术可以在十大应用场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赋能:协同研发设计、远程设备操控、设备协同作业、柔性生产制造、现场辅助装配、机器视觉质检、设备故障诊断、厂区智能物流、无人智能巡检、生产智能监测。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市场对传统产业的估值将进一步提升,类似于2015年的“互联网+”。“互联网+”战略在2015年初被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计划。2016年“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提高“互联网”战略地位,形成由点及面的政策布局。2013年-2015年间,移动互联网、4G技术快速发展,传统行业依托互联网积极推动业务转型。代表性行业包括传媒、轻工制造、家用电器和商业贸易等行业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估值抬升。

但从产业数字化和产业智能化的比较来看,前者对估值的提升程度可能慢于后者。产业智能化在数字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工智能对传统人力的替代以提高产业运营效率。一是人工智能进一步对生产、管理等环节产生渗透,改善企业的运营方式并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二是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将提高生产效率。产业智能化的过程将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进一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进行转化。


产业数字化还有哪些被低估的领域?


> “新能源+”催生增量数字化、智能化需求

“新能源+”蓄势待发。2021年11月我们领先性提出“新能源+”概念,提出“本轮以新能源为代表的能源革命,已经从新能源产业化进入产业新能源化阶段”,产业新能源化也即“新能源+”,是指新能源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变革,促使低碳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全产业链新能源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形成以新能源为能耗根基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我们在年度策略报告《先立后破,产业突围》中已提出,“新能源+”更大的预期差是碳中和带来的变革并不只在新能源产业链上,而在于会触发整个制造业的升级再造,使其与能源变革相匹配。我国能源转型过程并不只带来新能源产业链上的产业变革,更会引致制造业乃至工业体系的全面再造,甚至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中长期来看“新能源+”最终将深入至经济社会的各领域,当下在电子、化工、机械、建筑、计算机等行业层面已经有所体现,传统行业的“新能源+”蓄势待发。

“新能源+”催生增量数字化、智能化需求。在双碳长期目标下,产业新能源化的趋势已经确立,由此带来的是整体工业体系基于能源结构变化而进行的再造和重构,其中会对产业数字化带来重要的增量需求,具体来看可能反映在以下方面:其一,新能源终端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带来数字化和智能化需求,在电子、汽车等领域有显著表现,如新能源车替代传统汽车过程中,电动车最核心的技术是“三电”(电池、电机、电控),“三电”内部结构和相关零部件的生产和使用,会产生大量的数字化需求,同时汽车电动化的趋势为汽车智能化发展带来积极利好,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背后拥有巨大的数字化需求。

其二,新能源发电系统催生数字化、智能化需求。电力生产清洁化趋势确立,从煤炭火电为主转向新能源发电转型,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光伏、风电是重要发展方向。由于传统火电与新能源发电存在一定差异,前者可以主动管理和调控,后者如光伏、风电、水电等容易受到季节、天气、光照等因素影响,并不稳定,多样化的新能源发电方式并网管理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必须搭配全面的信息管理平台和数据系统,对电力电网的各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例如通过实时监控电力系统中电压波动、电压偏差、谐波变化等各项电力指标走势,来保障供电质量和发电稳定性,因此我们认为在清洁发电趋势下,新能源发电系统会催生增量数字化、智能化需求。

> 服务业的数字化过程解决教育、医疗和养老问题

产业数字化不仅是数字技术对制造业的赋能,更多还体现在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实践表明,服务业的数字化进程一方面提升了服务供给效率,另一方面又催生了市场需求。以养老为例,其数字化转型可维持和提升老人独立生活能力,减少老人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护理员可以从以前的苦、脏、累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养老护理员离职率的下降,更可以吸引和创造更多就业。同时,它还带来提高包括护理人员在内的各项老年照护资源的管理效能。从宏观视角看,养老产业的数字化,有利于有效整合社会服务资源,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和多样化水平。

> 产业数字化提升产业竞争力,有利于双循环中占据有利地位

我国产业数字化发展基础夯实,在“宽带中国”战略等重大政策推动下,高速宽带网络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纤网络,数字经济规模全球领先(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位)。我们认为,随着“新基建”的推进、5G的发展,中国势必会成为全球产业数字化的领跑者产业数字化的推进过程中,中国产业链有望补足短板,提升供应体系的韧性和出口商品的不可替代性,我国数字化产业也将受到全球产业数字化需求的驱动,对外输出数字化赋能解决方案。

产业数字化发展将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从内循环看,产业数字化本质上是科技创新,市场主体在数字化改造和赋能过程中将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改善生产工艺并降低生产成本。从外循环看,我国依托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完备的工业生产体系以及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一方面可持续输出我国的数字化技术、产品和应用,服务贸易有望实现突破;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将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提高出口竞争力,进而提升可贸易商品的全球市场份额,有利于实现外循环。

> 产业数字化有助于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

在数字经济的发展中,中西部城市可依托突出的自然资源禀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或是对发达地区数字经济产业的转型承接,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数字经济有望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

因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基础、要素禀赋与政策支持等差异,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高低参差的现象,目前仍呈现出东部省份强于中西部的特征,但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产业数字化进程的推进,部分中西部省份有效把握住了发展契机,实现了快速发展,主要发展方式可概括为三类:

(1)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实现快速发展,典型如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与贵州贵安新区。乌兰察布作为全国风能富集区,聚力打造大数据产业重镇与智慧风电场,贵州也凭借平价电力与恒温恒湿的优质电力环境,吸引了苹果、微软、英特尔、惠普、戴尔、阿里巴巴、华为、腾讯、百度、京东等一大批国际大数据企业落户,逐步形成“南贵北乌”的大数据中心格局。

(2)传统产业转型实现产业升级,典型如甘肃天水市。甘肃省天水市曾是2013年发改委确认的120个全国老工业基地,但乘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东风,天水老军工企业也实现转型,大力发展芯片封装产业,2020年该地生产集成电路457.29亿块,该省产量仅次于江苏省。

(3)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现产业革新,典型如江西赣州。2020年江西省出台了《关于支持赣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若干政策措施》,助力赣州成为粤港澳数字产业承接平台。2020年12月,赣州也曾借助电子信息产业推介会,成功与粤港澳大湾区签约10个项目,投资总额达154亿元。

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中西部数字经济和产业数字化发展均取得新跃升。数字经济方面,虽然总量占比上,北京和上海全国领先,但从增速看,贵州和重庆数字经济增速也位列前2。产业数字化方面,虽然总量上广东省发展遥遥领先,但从占GDP比重来看,湖北、辽宁、广西和贵州等中西部城市也后来居上,逐步缩小与东部发达省份差距。

 风险提示 

防范资本无序扩张、平台垄断。

【免责声明】本站资讯及文章收集,整理于网络用于自身学习以提升产品设计及测试而用,是广泛收集的随机性文章,所有文章内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所有文章内信息与本站无关,也不对外展示,不要轻信被抓取文章内的信息,一定要严格核对正确的官方信息。
0 鼓励一下哦
关键词: 浙商宏观:五问产业数 浙商宏观李超 文章来源:
0
    |    分享:

相关推荐

#参与评论

0/1000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
    友情链接: 黄金外汇白银以太坊ATFX经济发展网NFTDEFI区块链比特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