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逐鹿智能眼镜
近期中国企业密集推出智能眼镜,产品发布迎来了一个爆点。
11月29日,影目科技对外发布了一款名为“INMO AIR3”的智能眼镜。这款搭载了影目科技自研的“IMAR光学显示引擎”,以及为AI+AR终端量身打造的操作系统IMOS 3.0的产品,可以实现从AI翻译到AI助手,从AI搜索到AI导航等多种功能。
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影目科技创始人杨龙昇信心满满:“我们的信心源于技术实力、产品布局和对市场趋势的深刻洞察。INMO AIR系列已经展现了智能眼镜在观影、游戏、办公等场景中的卓越能力。”
杨龙昇的底气,还来自于公司刚刚完成了近亿元的B轮融资。自2020年成立以来,这家专注于消费级AR眼镜的科技企业,已经获得了多家投资机构的青睐,其产品也占据了国内AR眼镜市场近半的份额。
百度入局智能眼镜,更像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大模型落地计划。同样是在11月,百度旗下小度科技发布了全球首款搭载中文大模型的原生AI眼镜——小度AI眼镜。这款从外观到重量都和普通眼镜相差无几的智能眼镜,具备第一视角拍摄、边走边问、识物百科、视听翻译、智能备忘等功能。
小度科技CEO李莹表示,AI眼镜作为人类的第一视角设备,其捕捉视觉、声音、位置等信息的能力,将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感官延伸,也一定会成为更高效、便捷的人机交互入口,带给人们全新的视角和更细致的感受,重新定义人与世界的互动方式。强大的AI实力背后,是基于百度文心大模型全面重构的DuerOS AI原生操作系统,小度不仅在模型使用效果和效率上实现了显著提升,在自然语言交互、多模态感知、拟人化呈现等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
除了影目科技和百度,11月,谷东科技、Rokid等企业也先后发布了新款智能眼镜,均搭载了AI大模型。根据国金证券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樊志远的调研,国内至少有50个团队在做AI眼镜,当中不乏华为、小米、vivo、荣耀等科技大厂。“AI端侧应用正在加速,有望给智能眼镜等硬件产品带来创新和机遇。”樊志远说。
产业链各环节均有布局
新产品频频发布的背后,是来自于智能眼镜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有力支撑。在不同环节,中国企业均有布局,并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占据高点。
民生证券研报显示,AI智能眼镜主要由光学模组、微显示屏、感知交互和主控芯片四大部分组成。整个产业链中国企业均有多家大型企业参与,其中不乏上市公司,如在主控芯片布局的紫光展锐和安谋科技、在微显示屏深耕的三安光电和京东方,中国企业均有明显优势。
杨龙昇告诉记者,与国外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显示技术、AI算法和内容生态等领域具备显著优势。以光学显示技术为例,国内企业实现了自主创新,部分技术已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为智能眼镜提供了更轻薄、高效的显示方案。除了硬件,中国企业在AI大模型与应用生态上同样拥有强大竞争力。国内企业在智能交互、语音识别、内容生成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这些能力帮助智能眼镜更精准地满足用户需求,提升产品体验。
作为在AI和AR行业深耕多年的投资人,同创伟业智能终端投资负责人王晶对此深有体会。她告诉记者,智能眼镜作为更便捷的交互平台形态,要实现真正消费端的普及,必须匹配更先进的显示技术。
据王晶透露,因为智能眼镜的超小体积和超高亮度的应用需求,催生了以Micro LED为核心的下一代微显示技术,中国企业JBD(上海显耀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在全球范围处于领先地位。“它将半导体的工艺应用到微显示领域,将显示屏幕做到米粒大小,可以轻松嵌入智能眼镜,使得生产轻便型的AR眼镜成为可能。”王晶说,JBD也目前是全球唯一可以实现Micro LED显示量产的企业,客户包括诸多顶级国际客户和数十家国内科技企业。除此以外,在LCOS及Micro OLED显示领域,国内也有以豪威及视涯为代表的领先企业。
行业发展迎来重要拐点
“未来五年,智能眼镜有望成长为一个千亿级的市场。”杨龙昇对记者表示。技术突破持续加速、内容生态日益丰富,以及用户需求逐步释放,都将刺激市场驶入发展快车道。
根据XR(扩展现实)行业独立第三方研究机构Wellsenn XR的报告,预计到2030年后,AI+AR技术发展到成熟阶段,AI+AR智能眼镜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到2035年,AI+AR智能眼镜最终实现对传统智能眼镜的替代,全球AI+AR智能眼镜销量将达到14亿台,与智能手机规模相当,成为下一代通用计算平台和终端。
杨龙昇表示,智能眼镜行业还处于从萌芽到成长的关键阶段,尚未进入全面爆发期,但已迎来重要拐点。当前,多家科技企业密集发布智能眼镜,说明市场已从技术探索逐渐走向商业化落地。真正的爆发需要硬件技术成熟、内容生态完善以及用户认知的深化。随着成本下降以及用户认知的逐步提高,各类企业开始加速布局,市场竞争将愈加激烈。
站在投资机构的角度,王晶非常期待海内外一线品牌诸如Meta、三星、谷歌、华为、小米、百度等的陆续入局。这些大厂会建立类似手机的生态应用系统。但同时王晶也表示,初创公司依然大有可为。从已经上市的智能眼镜看,功能仍不完善,还有大量的优化空间,这些都是初创企业可以抓住的机会。未来五年,行业将经历大洗牌。不同于手机,眼镜具有时尚属性和穿戴属性,消费者需求差异巨大。她认为,未来行业将演变为互联网大厂、消费电子头部、新锐品牌百花齐放的格局。
未来两三年智能眼镜有望迎来行业爆发
——专访同创伟业智能终端投资负责人王晶
同创伟业智能终端投资负责人王晶关注智能硬件领域多年,主导了多个明星项目的投资,包括精智达、显耀显示等。在她眼里,智能眼镜是业内人前赴后继一点点摸索和迭代而出的一个更具象和清晰的产品,未来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下一个重要的人机交互平台。近日,就智能眼镜的前景和投资机会,王晶接受了证券时报记者的专访。
证券时报记者:11月,多家中国科技企业密集发布智能眼镜,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王晶:中国企业的强项在于共识一旦建立便快速行动。以雷朋二代智能眼镜为代表的产品形态被验证成功后,新一轮智能眼镜共识建立并推出新品,原因主要有三点:生成式AI与大模型的应用,消费品市场急需新产品,以及国内的政策与资本支持。
证券时报记者:近期中国企业发布的智能眼镜,背后都有大语言模型支撑。人工智能的发展,如何推动智能眼镜的发展?
王晶:大语言模型所带来的泛化能力加持实际上是为眼镜注入了灵魂,正如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互相赋能。人工智能在三方面刺激了智能眼镜的发展:一是可以提升实时信息处理与交互,即大模型让智能眼镜能更好地理解语义、图像,提供更人性化的交互体验;二是提供更多场景化应用,如AI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环境动态调整功能,如实时翻译、导航等,增强了智能眼镜的实用性;三是生态系统建设,即通过AI驱动的内容生成与交互,智能眼镜将成为未来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
证券时报记者: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表示,未来每家互联网公司可能都会推出智能眼镜,形成“百镜大战”。您认为智能眼镜中短期内,整个产业的发展趋势会是如何?
王晶:“百镜大战”事实上已经在发生。从最近2个月的发布会看,智能眼镜看似门槛不高,互联网企业、新兴智能硬件企业、传统眼镜企业,都在试图切入这个新的赛道。但这类产品大多还停留在尝鲜、极客玩具、简单AI助手、品牌噱头等初级阶段,没有实现成熟的软硬件结合。只有真正打磨出满足用户刚需的软硬件系统和生态,真正解决用户佩戴体验问题,才有可能在新品类里第一个占据用户心智,让智能眼镜成为日常佩戴标品。可以预见,未来2—3年,大型科技企业都会陆续入局,建立类似手机的生态应用系统,迎来行业爆发。但目前的产品还有大量的优化空间,这也是创业公司的机会。
证券时报记者:就智能眼镜生态而言,眼镜、核心零部件、软件等,哪个环节的投资机会更大?
王晶:从投资角度来看,终端品牌、上游零部件、对应的软件生态等都可以投资,但是从投资偏好来看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思路。
比如上游零部件,我们的逻辑是要投就投最核心的、壁垒最高的、全球最领先的。早在2021年我们就重金投资了JBD(上海显耀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当时的判断是Micro LED会是显示模块的终极解决方案,可以类比为AR眼镜的心脏,是轻量级交互产品的核心。3年过去了,这一判断不断被验证,而JBD作为Micro LED全球范围的头部企业也一直领跑。
终端品牌这块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找,团队很重要,投资时点也很重要。当然这类的创业公司无疑是要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但是也是有机会诞生智能眼镜时代的下一个HMOV。从投资节点来看,已经进入投资期。
软件和内容生态同样不容忽视,要侧重AI大模型与智能眼镜的深度融合,互联网大厂的优势相对更大。智能眼镜作为下一代移动终端,不仅是硬件设备的创新,更是软硬件生态协同发展的新战场。
智能眼镜发展要汲取智能手机的经验教训
一家接一家的企业发布新款产品,发布会场面宏大,创始人豪言壮语,产品功能眼花缭乱,智能眼镜的景气堪比10年前的智能手机。有研究机构统计,目前国内有超过50个团队已经或者即将推出智能眼镜,既有华为、百度等科技大厂,也有影目、李未可等初创企业。这些企业,或自带流量,或巨额融资,对未来信心满满。
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对智能眼镜取代智能手机持乐观态度,毕竟在形态上,戴一副眼镜比带着一部手机更轻便。用同创伟业智能终端投资负责人王晶的话来说,就是视觉和听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而智能眼镜离眼镜、耳朵、嘴巴都近,具备解放双手、提供沉浸式体验的独特优势。影目科技的创始人杨龙昇甚至认为,智能眼镜有可能取代平板电脑、智能手机。
事实上,智能眼镜企业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需要在人机交互的便捷度、电池续航、轻量化、显示效果、虚拟画面和现实场景的融合等方面进行更大的提升。记者曾经体验过多款智能眼镜的实时翻译功能,简单的对话效果尚可,一旦涉及较为专业的会议,体验就极为糟糕。
智能眼镜企业可以从智能手机行业的成功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依靠电子行业完整的产业链,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是中国手机品牌成功的起点,然后通过不断升级迭代,逐渐实现品牌高端化,最终拿下全球市场。
不可否认,当前大部分国产手机品牌依然严重依赖于海外芯片和操作系统。只有华为打造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智能手机,但发展历程充满艰辛。
除此之外,中国的智能眼镜品牌仍然需要推出更多“仰望星空”、足够科幻的产品。以目前中国企业的“内卷”能力,智能眼镜复制智能手机的成功,应该只是时间问题。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来源:东方财富网
作者:证券时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ylfx.com/qukuailian/26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