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NO Research发文称,关税政策的调整可能对产业链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若面板出口关税提高,可能削弱中国制造的性价比优势,影响全球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若驱动芯片进口成本因关税上升,将直接增加面板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影响终端产品的竞争力。因此,在推动面板产业全球扩张的同时,加速驱动芯片的国产化替代,降低对外依赖,将成为保障中国显示产业链安全与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以下为截至2025年4月27日的关税政策全景梳理:
4月2日:美国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实施“对等关税”,其中对中国商品加征34%关税。叠加此前20%的税率,中国输美商品综合税率升至54%。
4月4日:中国宣布自4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并实施稀土出口管制等措施。
4月8日:美国将对中国商品的“对等关税”税率由34%提高至84%,叠加此前税率后累计达104%。
4月9日:中国同步将美国进口商品关税税率提高至84%。美国随即宣布将中国商品税率进一步提至125%,并豁免75个国家的关税90天(保留10%基准关税)。
4月10日:白宫澄清,对华125%的关税包含此前已存在的20%税率,两者叠加后总税率达145%。
4月11日:中国宣布将对美关税同步提高至125%,并声明不再跟进后续加税。同日,美国海关宣布豁免部分中国商品(如智能手机、半导体)的高额关税,涉及出口额约963.9亿美元。
4月15日:美国白宫网站发布消息,提到因中国针对美 “对等关税” 采取报复措施,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面临最高达 245% 的关税。
4月16日:白宫紧急澄清称,245%并非新增关税,而是现有多轮关税叠加的结果,包括125%的“对等关税”、20%的芬太尼相关惩罚性关税,以及301条款下的其他关税。
4月22日:特朗普及其内阁密集表态称将“大幅降低”对华关税,但强调“不会降至零”,并要求中国先采取行动。特朗普称“145%的关税太高了”,财长贝森特也表示关税战“不可持续”,可能在“未来几个月”逐步降温。消息称,美国对华关税可能调整至约50%至65%这一税率区间。另有消息称,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采取一种“分级征税”的制度。

截至4/27号中美关税最新进展情况,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部分对华豁免产品及综合税率清单,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此次美国加收对等关税的影响是全球性,全方位的。光电显示行业在过去近三十年时间里,通过全球分工合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当前美国逆全球化策略中,也不可避免受到较大的冲击。特别是中国内地驱动芯片市场,在这次关税战中受到的影响值得关注,首先中国内地作为全球光电显示制造大国,贸易战首当其冲,其次驱动芯片是光电显示模组核心零件,且驱动芯片属于半导体范畴,又进一步叠加了中美半导体竞争的因素,影响更加复杂。
根据CINNO Research的数据,2024年中国内地面板厂在全球消费电子应用产品市场的表现进一步巩固了领先地位,主要产品的出货份额均实现同比增长,其中
TV面板:占比达67%(同比和23年基板持平),占据近七成市场,反映中国内地在超大尺寸和高端显示技术(如Mini LED背光)上的优势。
智能手机面板:同样占比72%(同比增长3个百分点),受益于国产OLED产能释放(如京东方、维信诺等),逐步打破韩国厂商垄断。
IT类面板(显示器/笔电):份额60%(同比增长5个百分点),目前中国内地在TFT-LCD领域主导力增强,但高端OLED笔电面板仍需突破。
车载显示面板:占比51%(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随着新能源车市场扩张,国产面板在车载领域也实现突破,占据全球一半以上份额。

2023/2024中国内地面板出货面积市场份额, 来源:CINNO Research
显示驱动芯片是显示面板的核心组件,负责控制每个像素的开关、亮度及色彩表现,其性能直接影响屏幕的显示效果和功耗。作为全球最大的显示面板生产国,中国内地在TFT-LCD和AMOLED领域的产能占比持续攀升,这也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显示驱动芯片的最大消费市场。
关税政策的调整可能对产业链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若面板出口关税提高,可能削弱中国制造的性价比优势,影响全球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若驱动芯片进口成本因关税上升,将直接增加面板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影响终端产品的竞争力。因此,在推动面板产业全球扩张的同时,加速驱动芯片的国产化替代,降低对外依赖,将成为保障中国显示产业链安全与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近日,中国半导体协会发布了“关于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的通知“,其中定义了 “集成电路”原产地按照四位税则号改变原则认定,即流片地认定为原产地。因此,驱动芯片代工流片所在地成为了目前关税认定的关键。
目前整体驱动芯片晶圆制造市场份额如下图所示:
110nm及以上工艺节点主要应用为电视、显示器等大尺寸TFT-LCD显示驱动芯片市场,中国内地晶圆代工产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20-2024年间,市场份额从9%快速攀升至42%,超越中国台湾省(35%)和韩国(18%),成为全球最大的供应基地;
40-90nm主要应用市场是智能手机TDDI(触控与显示驱动器集成)和部分AMOLED驱动芯片市场,中国内地代工份额从2020年的11%飙升至2024年的56%,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28nm及以下主要市场为高端AMOLED驱动芯片,目前仍被中国台湾省(57%)和韩国(35%)主导,中国内地仅占5%份额。这部分产品主要供应品牌手机的高端机型,技术门槛高,对晶圆代工的工艺稳定性和良率要求严苛。

2020至2024年全球驱动芯片晶圆代工市场份额, 来源:CINNO Research
根据上述晶圆代工市场分析,看到目前在110nm及以上、40-90nm制程领域,由于本土化程度高,供应链安全性相对较好。即使面临关税政策调整,对内地电视、显示器、笔记本及LCD手机等驱动芯片价格成本的影响也较为有限。但需关注上游原材料和设备供应的稳定性。但是在28nm及以下高端制程存在潜在风险,目前这部分代工资源严重依赖海外,主要流片地为中国台湾省和韩国,虽然目前按照流片地原则的原产地认定暂未受到中国进口关税影响,但未来存在一定的风险。
除了晶圆代工厂以外,驱动芯片设计公司也是未来市场竞争的核心,本土设计公司的竞争力,决定了未来中国内地光电产业是否可以在贸易战,关税战中依然保持良性的发展。
在整体驱动芯片市场里,电视和桌面显示器驱动芯片数量占比约36%,其次为智能手机驱动芯片,约占21%,笔记本驱动芯片占14%。近几年,内地芯片设计公司利用本土化优势,在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同时不断提升产品性能,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如通锐微积极布局桌面显示器驱动芯片市场,拥有完整的产品线,包括驱动芯片DDIC, 时序控制芯片Tcon和电源管理芯片PMIC,可以提供整套的Total solution解决方案; 且公司产品同时具备低功耗,尺寸小等优势,基于这些优势,通锐微在桌面显示器驱动芯片市场已经牢牢占据第一梯队位置;奕斯伟电视驱动芯片可支持超高清8K 120Hz超高刷要求,采用全新架构设计整体使得功耗大幅下降,并且通过差分Clock设计实现了强抗干扰。
中国内地芯片设计公司持续发展,使得中国内地TFT-LCD驱动芯片本土化率从2020年10%快速成长到2024年34%,其中主要贡献即来自于电视和桌面显示器驱动芯片市场的突破。

2020至2028年中国内地TFT-LCD驱动芯片本土化率趋势及预测,来源:CINNO Research
2024年内地芯片设计公司在全球桌上显示器LCD驱动芯片市场整体份额已经达到30%,内地公司出货量排名前四分别为通锐微(Torey),集创北方(Chipone),奕斯伟(ESWIN)和海思(Hisilicon),其中通锐微以约9%的全球市场份额在内地芯片设计公司中排名第一;这四家芯片设计公司同样也是全球电视LCD驱动芯片市场内地排名前四的公司,显示出这四家内地芯片设计公司在电视和桌上显示器LCD驱动芯片这个领域已经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2024年全球电视和桌上显示器用LCD驱动芯片内地厂商份额, 来源: CINNO Research
CINNO Research首席分析师周华表示,“2025年4月,中美贸易争端再度升级,双方围绕关税展开多轮高强度博弈。美国以“对等关税”为由,通过多次加税对中国新能源电池、智能电网设备等关键商品实施惩罚性关税,将部分产品税率推高至245%的历史峰值;中国则采取“同步反制”策略,对美进口商品全面加征125%关税,并辅以稀土出口管制等精准打击手段,并在官方声明中强调"本轮反制即为最终立场,不再就关税问题与美方进行新回合磋商"。尽管美国在技术依赖领域(如半导体、医药原料)豁免部分中国商品关税,但两国贸易壁垒已创历史新高。这场以“极限税率叠加”为特征的对抗,不仅重构全球供应链格局,更直接导致美国通胀压力激增与中国出口市场多元化加速。”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ylfx.com/toutiao/61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