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潘磊
编辑丨海腰
图源丨Midjourney
“我不做me too的项目”。
在4年前的一次活动中,地平线创始人余凯表示,年轻人搞创新要多一点“独立思考”,“(不要)安防热,大家都做安防;芯片热,又都去搞芯片”。
他“建议”年轻人不要做me too,而是要像马斯克那样,做的每个项目都不是me too。
余凯把地平线的智驾业务形容为“长周期、人迹罕至的赛道”。
他对比了PC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品牌的得失——消费端无敌,但底层芯片和操作系统是短板。
地平线解决的就是这个短板,“我们要在这个无处不在的智能机器时代,成为英特尔、微软这样的硬科技公司”。
作为当时人工智能领袖级人物,他的这个“想法”成为投资者追捧的焦点。
根据睿兽分析提供的数据,2015年种子轮融资,地平线的估值就高达6000万美元。
到2022年9月底完成D轮融资,地平线的估值达到了87.1亿美元(约620亿人民币),7年上涨超过145倍。
估值暴涨的原因,在于地平线基本上实现了余凯最初的构想——这家乘用车辅助驾驶和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仅在2024年上半年就拿下了275款车型定点(不包括终止项目)。
2023年,地平线成为中国第四大高级辅助驾驶和高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市场份额为9.3%。
另外,中国十大OEM均选择了地平线的智驾解决方案。
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自2021年起,按解决方案总装机量计算,地平线是首家且每年均为最大的提供前装量产的高级辅助驾驶和高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中国公司。
10月16日,地平线正式在港交所开启招股,发行价指导区间为每股3.73港元至3.99港元,募集资金上限约54亿港元(约合6.95亿美元),预计将于10月24日正式挂牌上市。
看完《环太平洋》后准备创业
“2013年,我和余凯都看了《环太平洋》,然后聊了6个小时后准备创业”。
石头科技创始人昌敬表示,其在决定做扫地机器人项目之前,曾经和后来创立了地平线的余凯进行了一次深聊。
昌敬还表示,“地平线”这个公司名字也是他帮余凯取的,而“石头科技”这个名字则来自余凯。
但他也调侃称,余凯后来“抛弃”了自己,并未一起从百度离职做机器人项目。
昌敬披露的创业细节,能够从一个侧面解释地平线的一些“非车”业务——作为全球知名的人工智能专家,余凯为地平线规划的最初业务是AIoT 。
这里面既包括汽车,也包括为服务机器人提供底层芯片,包括扫地机器人、割草机等。
这跟“AI四小龙”创立早期从事的智能安防、医疗等热门场景颇为类似。
根据地平线长达679页的招股书,2023 年地平线非汽车业务营收为 0.81 亿元,在全部收入中的占比为 5.2%。
实际上在2020年,余凯就透露地平线95%的精力都集中在汽车上,“这个市场规模大,而且赛道清晰”。
余凯和昌敬在创业方面的另一个相同之处,在于他们的项目都获得了风险资本的追捧。
2014年成立的石头科技,很快就获得了来自小米、启明创投、GIC、高榕创投等知名机构的支持。
晚一年的地平线则吸引了红杉中国、高瓴资本、宁德时代、创新工场等多家实力机构入局。
在随后的7年时间中,地平线又完成了多达10轮融资,累计从投资者处筹集了34亿美元。
招股书显示,地平线“种子1轮”的每股成本为0.0153美元,到2022年底的D轮融资已经涨到了0.7415美元。
除了风险投资机构之外,地平线还吸引了尚颀资本、广汽集团、比亚迪、大众汽车的巨额投资。
目前尚不清楚地平线挂牌后的具体走势,但是如果真能成长为类似于微软或者英特尔那样的公司,将为投资者带来不菲回报。
以智驾平台和方案提供商英伟达为例,其最新市值约为3.2万亿美元。
至于余凯的创业对标对象微软,市值同样超过3万亿美元。
英特尔即便现在的走势已经不复往日,但市值也接近1000亿美元。
技术大咖带领公司,比肩英伟达
从投资逻辑角度出发,地平线受到追捧再次验证了“投资就是投人”的常见规则。
在离职百度创立地平线之前,余凯是知名人工智能专家,在计算机工程领域拥有25年的研发经验,发表了超过100篇论文,并被引用超过3万次。
他在百度担任研究院副院长时,请来了“谷歌大脑之父”Andrew Ng(吴恩达),引发巨大关注。
Andrew Ng(吴恩达)
余凯也是在中国最早搞自动驾驶的人。
2014年,他在百度主导无人驾驶汽车开发计划。
但他当时把这种车定义为“半无人驾驶”——能够在局部实现自动操控,并非完全版的无人驾驶汽车。
在百度之前,余凯有在西门子中国研究院、NEC等大公司的工作经历,并担任过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的兼职教师。
余凯的技术大咖标签,正符合投资机构想要的那种风格。
后来地平线的发展轨迹也表明,余凯完全达到了投资者的预期。
2016年,地平线发布第一代BPU(Brain Processing Unit,处理架构),次年发布了第一代“征程”通用人工智能芯片。
2020年,已经有超过10万台车搭载了地平线的AI芯片。
“10万这个数据很重要,不仅是技术门槛,还是心理门槛”。
他称,以前到车厂经常被问:“你的芯片是否有人用过?如果没人用过,我们也不敢用。”
但搭载10万台车表明,地平线已经成为车企、软件开发商和Tier 1都在合作的最大公约数。
“只有三个厂商在这个领域摆下桌子做生意”,他称,分别是英伟达、Mobileye和地平线。
他还表示,地平线改变了汽车行业维持多年的合作生态。
“在过去100年的燃油车时代,(汽车合作生态)其实没有大的变化,也因此形成了一个非常稳定的分工模式”,他表示,供应商和车厂的合作基本属于交付关系。
“但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以前的那种交付关系变成了协同关系,供应商和车厂一起面向消费者开发相关产品。我们和车厂有联合实验室”。
芯片生意赢家通吃
“无论是芯片还是操作系统,在过去一直都是围绕着计算终端展开”。
余凯在2020年的一次活动中举例称,人们印象最深的包括PC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诞生了一些迄今为止依然是巨无霸的公司,“比如英特尔和微软”。
他称,现在则是一个“无处不在的智能机器时代”。
“这里面一定会诞生类似于微软、英特尔那样的平台级硬科技企业”,他称,这也是地平线的目标。
他举例称,特斯拉只是做到了高等级辅助驾驶,并未实现无人驾驶,就已经受到了消费者欢迎。
“你在北京四环开车,也无需那么全神贯注了,可以看看手机,吃吃早餐,没啥问题。未来则会走向无人驾驶出租车,以及通用AI机器人”。
他称,每往上走一步,整个产业规模都会向上突破。
对于创业初衷,他还提到了自己的一些“情结”。
“无论是PC时代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其实终端品牌中国公司做的都不差,像联想的PC业务,小米和OV的手机业务,等等,欧洲和日本的对手都已经见不着了”,他称,消费者品牌已经变成中美竞争格局。
“但问题在于,底层的芯片和操作系统都不是我们的”。
他举例表示,联想的毛利极低,本质上变成了一个“渠道型品牌”,帮微软和英特尔卖操作系统和芯片。“众所周知,英特尔和微软毛利极高”。
手机时代也类似,当然苹果不可同日而语。
到了智能汽车时代,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
“无论是特斯拉,还是蔚来小鹏理想,把面向消费者的业务做的都很有感觉,而且又是中美竞争”。余凯表示,“我关心的问题是,底层芯片和操作系统方面,我们要不要有所作为?”
基于此,他认为在2020年,有关芯片的奥林匹克决赛“刚刚开始”。
“今年(2020年)实现量产(的玩家),我认为就拿到了决赛入场券,基本上就是英伟达、Mobileye和地平线”。
他还认为,通常底层芯片的竞争,一般都会比终端品牌竞争更早迎来终局。
其中原因在于,当消费者品牌在互相竞争时,“消费者只接受你用最好的供应商”。
“所以底层芯片的竞争会更早结束,无论是PC还是移动互联网,基本都是赢者通吃,甚至第二名都没有什么存在感”。
余凯当时判断,智能汽车也一样,“到2023年,智能汽车芯片的奥林匹克决赛也结束了”。
他还提及,中国市场就是全球市场。
“没有任何一个单一市场像中国市场一样,有70多个汽车品牌,无论国内国外,大家都在一起竞争”,他表示,中国市场很开放。“你去法国的话,法国车没那么好,但都是法国车,德国都是德国车,日本全是日本车,美国也是日本车,只有中国云集了全球品牌,所以in China,in Global,我们一定要在中国市场拿第一”。
基于此,他认为未来3年(2021-2023)对地平线非常重要。
第三方行业机构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按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解决方案总装机量计算,地平线为中国本土OEM的第二大及最大高级辅助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ylfx.com/shangxun/10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