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半导体行业观察(ID:icbank),作者:杜芹DQ,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过去几年,随着国产半导体产业的飞速发展,模拟芯片和微控制器单元(MCU)无疑成为了国内最具潜力和活力的两个细分赛道。然而,行业的“内卷”现象日益严重,价格战和同质化问题频发。要突破这一困境,并购整合、迈向中高端市场、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已成为这些国产厂商的必然发展路径。
MCU与模拟芯片,并购成为趋势
自2022年下半年起,受多重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半导体行业的需求格局发生了剧变。消费市场动力不足、产能扩张过快,半导体行业的供需状况从“缺芯”转向了“砍单”模式。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的低迷与融资环境的收紧,使得许多中小型模拟IC厂商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IPO窗口的关闭让它们的融资路径变得更加艰难。然而,在这一背景下,资金雄厚的上市公司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并购黄金期,纷纷通过收购扩大产业版图、整合技术优势。
在模拟IC行业,MCU与模拟芯片的深度融合正成为大趋势。
2024年11月,存储和MCU厂商兆易创新披露,拟联合石溪资本、合肥国投、合肥产投以现金方式收购苏州赛芯共计70%的股份,作价5.81亿元。12月18日晚间,兆易创新公告,过户已完成。其中,兆易创新作为最大买家,凭借3.16亿拿下38.07%股权,直接坐上控股股东位置。
来源:兆易创新公告
对于兆易创新而言,收购是实现快速扩张的重要手段。如同其在投资日的答记者问中所述:兆易自己投入资源做模拟已经有几年的时间,我们发现这个品类如果只靠现有团队来做,节奏会慢,而通用型的料号通常竞争激烈,要想在行业里取得足够强的声浪,让客户普遍接受兆易的产品,要付出的时间成本就太长了。
而苏州赛芯是一个不错的标的,苏州赛芯此前曾闯关IPO未果,最高估值达到了22亿元。赛芯已经有一定的收入体量,2024年1季度的营收达到1.34亿元,净利润0.35亿元。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锂电池保护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广泛应用于移动电源、智能穿戴等领域,在单节锂保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行业地位和客户认可,已在小米、OPPO、vivo、荣耀等众多知名终端客户中得到使用。如今兆易创新以3亿元价格就拿到了主控权,还增强了模拟产品和团队的实力,不失为一个好的投资。
无独有偶,2025年1月12日,南芯科技宣布拟以1.6亿元现金形式收购MCU厂商昇生微100%股权。南芯专注于电源及电池管理领域,现有产品覆盖充电管理芯片、DC-DC 芯片、AC-DC 芯片、充电协议芯片、锂电管理芯片、驱动芯片等。而昇生微是业内稀缺的同时拥有电源管理电路能力和嵌入式MCU设计厂商,其主要产品包括Power-MCU、RISC-V MCU、PMIC(电源管理)芯片,共有22个系列200多款料号量产在售。这些芯片在智能手机领域破具有优势,同时也大力拓展整个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和工业领域的更多应用场景,主要客户有小米、荣耀、vivo、华勤、龙旗、Anker等。
近年来,南芯科技业绩持续攀升,成为其实现外延扩张的重要基础。2019年,公司营收为1亿元,2020年为1.78亿元,2021年突破9.8亿元,2022年达13亿元,2023年4月成功在科创板上市。2023年营收为17.8亿元,同比增长36.87%,净利润为2.6亿元,同比增长6.15%。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8.99亿元,同比增长57%,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通过收购昇生微,南芯科技将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为完整的处理器芯片、模拟芯片与系统软件解决方案,进一步提升在电源管理和嵌入式系统领域的竞争力。
除了并购收购的直接扩张方式,厂商间的合作也是国内模拟与MCU领域的一大趋势。2023年11月,模拟厂商纳芯微与MCU厂商芯弦半导体联手,对标德州仪器的C2000,推出了针对中端市场的新型MCU产品。纳芯微专注于传感器、信号链和电源管理领域,近年来在汽车电子领域的持续布局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果。2024年,公司预计实现营收19~20亿元,同比增长44.94%至52.56%。进军MCU领域将为纳芯微的模拟芯片带来更多发展机会,并帮助其在更广泛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这种厂商间的合作,既是一种有效的技术整合,也反映了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内厂商通过联合,不仅能够突破传统的技术壁垒,还能够在有限的市场空间内共享资源,快速实现市场渗透。
从兆易创新到南芯科技,再到纳芯微与芯弦半导体的合作,这些发展趋势暗示,国内半导体行业正加速进入新阶段。当前,全球模拟芯片市场份额较为集中,前五大厂商德州仪器、ADI、思佳讯、英飞凌、意法半导体合计占据约52%的市场份额,行业竞争格局相对分散,国产厂商仍然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MCU是“大脑”,模拟是“手脚”
为何MCU和模拟必须要协同发展呢?纵观国际大厂,也都是包罗万象,MCU、DSP、信号链、电源管理芯片全都做,形成了完整的产品线。通过将这些领域的技术结合在一起,这些厂商能够为日益复杂的应用场景提供更加完整的解决方案。
如果把整个系统比作人体,那么MCU无疑是“大脑”,负责数据处理和控制指令的发出。MCU承担着控制核心任务,例如计算、决策、数据传输等,它决定了系统的“思考”能力。而模拟芯片则是“手脚”,负责执行具体的信号处理和物理交互任务。模拟芯片可以细分为电源管理芯片和信号链芯片两大类,分别负责电压调节、电源转换和信号的采集、处理与转换。
两者的分工是明确的,但却相互依存。例如,MCU需要通过控制电源管理芯片(如DC-DC转换器、充电管理芯片等)来调节电压和电流,以确保整个系统的电力供应稳定。这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和物联网等领域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涉及复杂传感器和驱动系统的应用场景中,MCU与模拟芯片的配合对于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国内同时拥有MCU和模拟芯片的厂商并不多。除了前文所提到的兆易创新、南芯科技和纳芯微之外,再就是中颖电子,其除了在MCU上有所建树以外,锂电池管理芯片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也处于国产芯片的市场领先地位,长期方向也在向着电源管理芯片发展,另外,AMOLED 显示驱动芯片也朝向品牌市场进军。
随着智能家居、物联网、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快速发展,MCU和模拟芯片的应用场景愈加交织,协同作用变得尤为重要。现代MCU不仅具备更高频率与计算能力,还需要与外部传感器和系统协作,而模拟芯片则为MCU提供灵活的信号调节能力。二者结合,能实现系统的高效能与低功耗平衡,确保系统的精准运作。
模拟芯片厂商纳芯微CTO盛云在去年一场分享会上表示:“如果没有MCU,就很难与客户深入探讨下一代应用方案的演进。所有技术演进的核心逻辑都围绕着主控进行。因此,我们不仅要做MCU,还要在应用方案上进行迭代开发,打造一个能随客户需求进化、具有竞争力的完整生态解决方案。”
MCU与模拟厂商的收购和战略合作,不仅仅是资本市场的需求,也是技术创新的必然选择。结合国际大厂TI与ADI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多产品线紧密结合所带来的巨大市场潜力和竞争力提升。在中国证监会“并购六条”等政策的驱动下,未来,更多的并购整合将可能出现在MCU与模拟芯片领域,厂商间的技术壁垒也将随着整合的深入逐步消除,产品的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写在最后
尽管MCU和模拟芯片的协同发展是一种理想的趋势,但要在同一家公司内部有效整合这两类技术,实际上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MCU涉及的领域广泛,涵盖计算能力、控制逻辑等高技术门槛,而模拟芯片则专注于电源管理、信号链等低功耗、精密调节的任务。两者虽然有一定的互补性,但技术积累和研发要求的差异较大,且需要不同的团队和技术方向。
有模拟芯片厂商思瑞浦的前车之鉴,思瑞浦在2021年布局了MCU,在连续投资数亿元之后,于去年传出解散MCU团队的消息,令人生出敬畏之心。无论是MCU收购模拟,还是模拟向MCU延伸,都应当结合企业已有的应用优势来加大“长板”。
在这场激烈的技术和市场角逐中,只有不断创新和适应市场变化的企业,才能真正迎来产业发展的下半场,逃离内卷怪圈。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ylfx.com/shangxun/40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