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天然具备亲和力,是赞美还是刻板印象?面临产品研发、投资决策科创女性有着怎样的思考逻辑?感性与理性是互斥还是兼而有之?当越来越多的女性出现在硬核投资与创业领域,她们正在书写自己的全新叙事。
2025创业邦璀璨女性影响力大会的现场,未磁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丁铭,赛勒科技联合创始人、COO高小婷,启迪之星创投总经理、主管合伙人刘博,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彭昊旻,在芯驰科技副总裁陈蜀杰主持的圆桌对话环节分享了她们的硬核创业经历与思考。
从她们的发言里,我们看到科创女性在捕捉用户洞察时充满敏锐,在个人成长历程中又兼具理性与韧性。商海沉浮中,她们一方面要考虑企业当下的经营发展;产业天梯上,作为技术从业者仍然保持着对于终局的不懈追问。
以下是她们在大会现场的对话实录,由创业邦整理:
硬核科技如何进行产品定义和商业化路径规划
陈蜀杰:注意到在座各位无论是投资还是创业,都聚焦硬核科技领域。但硬核科技往往偏重to B业务,准确把握用户需求,涉及客户需求洞察、产品定义和商业化路径规划。可否请各位通过具体案例分享你们的思考,比如某款产品定义背后的思考逻辑,或是商业化过程中的关键突破故事?
丁铭:这个问题在不同行业差异显著。我们聚焦生物医疗领域,这个行业有其特殊性——虽然实际支付方是医院(本质属于to B业务),但真实用户是医生,直接体验者则是患者。因此需要满足多维度的需求,临床价值的创造核心其实源自医患双方。
在用户需求洞察方面,我们的方法论非常务实。作为工科背景转战生物医疗的从业者,我深刻意识到必须建立医疗专业认知体系,至少得让我自己变成“半个医生”。 所以我们采取的策略就是:带领我们的团队去参加医生的临床讨论会,实际参与他们的临床科研、面对面接触患者。
最极端的实践案例是连续数日驻守病房观察,因为我要知道真正的医院是什么样子。事实上,最真实的医院日常状态、医生行事逻辑和我们认知中的区别是非常大的。
至于商业落地,则又是另外的逻辑。医疗产品虽然表面上看是医院买单,但实际上又需要通过卫健委监管体系、药监局审批流程、医保支付政策、医院采购机制等多重关卡的考验。任何一环缺失都无法完成商业闭环。
因此,我经常和团队的研发同事包括产品注册的同事说,我们的产品研发逻辑一定是为市场需求服务:思考市场、医院、医生、患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解决他们的临床需求,而不是我们能做什么产品。
在一些环节和要素不具备的情况下,如果想做特别创新,不如回到学校做我们的基础研究。而且现在学校的基础研究也按照国家强调面向需求、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我跟学生也经常说,我们不要老想着能造一把屠龙刀,你要想这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龙,如果没有龙造一把屠龙刀可能暂时没有意义。
陈蜀杰:的确,医疗这个赛道本身面临的环境很复杂,受众又很多元,从中找到真正落地才是非常有价值的。
高小婷: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创业者要一直考虑相对比较大的问题,以终为始来看。企业经营固然要考虑盈利,但更需要穿透表象思考产业演进方向。客户痛点是基础,但足够吗?或许不够。
以我们行业为例:直接客户沟通时,对方往往首先强调性能参数;但当我和客户的客户接触后,发现核心痛点竟在功耗瓶颈。这实际上触及人类发展的终极命题——能源效率。
基于这种更进一步的思考,我们可能就会领先一点去开发某一种新技术。新技术与现有方案的关键差异在于:在保证同等输出效能的前提下,硅光芯片功耗降低50%。这项突破去年为赛勒赢得了北美创新大奖。这个案例印证,唯有锚定产业深层痛点与终极命题,才能精准卡位技术演进节点,使公司产品矩阵兼具当下竞争力与未来领先性。
陈蜀杰:想问一下刘总,相信在您被投企业中相信也会给他们做很多投后的管理,在产品定义、商业化路径方面你有没有比较好的建议。
刘博:因为我们主要投早期,会接触许多前沿科学家、教授,乃至学生,所以这个问题是非常常见的。
我们希望能够找到志存高远的创业者,什么叫志存高远,就是能够穿透风口、周期、浪潮的表象直抵底层,相信自己的价值、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断迭代技术。所以我们投的很多企业基本都是风口起来的四五年之前或者三四年之前投的。
比如说我们从2018年就开始投“存算一体”相关的项目,基本上北京所有与之相关的项目我们都投了。2023年该主题有一个明显的爆发,北京市科创产业的领导来咨询我们为什么能够如此早地布局。今天我们知道大模型面临的挑战,计算效率是一方面,存和算之间的互通是另一个卡点。因此科技创业的核心在于你要能够看到未来的技术趋势。
另一方面企业要经营,需要营收和利润。因此我们希望企业能够在找到盈利方法的基础上,不要被眼前的风口所俘获,持续沉淀穿越周期的能力。让眼前的所有经营策略,都能够给长远的未来添砖加瓦。企业可以利用融资来推动发展,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把未来的事情想明白。
这个想明白的过程也是企业家成长的历程,其中有天赋,当然也少不了需要经历,女性创业者做得并不差。
陈蜀杰:我相信女性在这方面非常有韧性。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因为相信才逐渐看见,路阻且长,行则将至。创业的过程不仅是产品迭代,也是自我修炼的过程,不断精进才能达到最完美的状态。
我们想问一下彭女士,您的创业产品——火箭非常酷,这个过程怎么做产品定义和商业落地?
彭昊旻:刚才刘博提到的“因为看见所以相信”和“因为相信所以看见”的关系,恰好印证了我们的创业逻辑。
我们创业之初,很多人问:做火箭的有这么多而且大家都成了,你们为什么还要做火箭?并且一开始就要做载荷5吨左右的火箭,定位怎么来的?其实原因很简单粗暴:因为国家需要。
我说两组数据吧,一个是2023年之前咱们国家每年运上太空的货物总重量:不到两百吨,每年都是一百八一百九。与之相对的,Space X一家在2022年就已经达到了一千吨并且不断增加。另一个数字,每一吨货物送上太空的运费我们当时是5万-10万元,猎鹰九号对外报价是4000美元,差了一个数量级。
国家想要效仿美国做太空基建,太空光伏、太空基站等等项目时,对比陆地上的基建,首先需要的就是要修高速公路。如果只有一辆又贵又破的人力三轮那是无法实现的。我们的产品定位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5吨是一个非常妙的数字,因为它正好可以满足一个最低需求的通信卫星,一轨18星乘起来差不多正好5吨,所以我们定位初期就是瞄着去服务这些组网客户。其实算是战略性地放弃了很多中小型的商业卫星企业,这个也算是我们在创业初期做的非常重要的决策。既然成立得晚,不能只是一个能造火箭的公司,要成为一个能用的火箭公司。
科创的理性与感性,并非互斥
陈蜀杰:硬科技的创投中,常常会面临很多高风险决策,我们最后能走出来实际上正是依靠那一系列正确的选择。但在做判断时,我相信一方面会有数据理性的具体分析。另一方直觉也很重要。做投资的常常会说手感也特别重要,创业过程中,很多时候会有面对数据,但是我感觉就是在另外一边的情况。我想问一下各位,面对决策的时候你会更相信自己的直觉还是数据,或者是怎样的比例?
丁铭:其实这个问题我觉得在工科领域答案是一定的,那就是理性判断。也许早期因为船小面临的犯错成本低,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信直觉。但是尤其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我个人觉得相信直觉很可怕。我非常害怕自己,以及同事拍脑袋做事情。当然也会碰到所有的证据都在这边,但是我的直觉在另一边的时候,但是这个时候我一定会再找各种各样的证据去证明我的直觉是正确的才会下决策去做。
后期这样的现象可能会更加严重。所以我认为硬科技领域里,相信理性、相信数据、相信证据可能会更关键。
陈蜀杰:是不是从创业者角度大家肯定还是相信数据一些?
刘博:确实如此,对于从事科研的创业者而言,证据链是决策基础。但作为早期投资人,我们面对的是尚未成型的项目——公司可能还未注册,财务数据、市场验证、技术产品化等维度都处于真空状态。这时候的决策更多依赖直觉,但这种直觉必须建立在认知体系之上。
现在很多后期PE、投行甚至产业资本都在说“投早投小投硬”,但大部分人不知道怎么投。常有银行朋友问我有没有量化模型或算法公式,我的答案始终如一:早期科技投资本质是“科技创新,以人为本”。这八个字里,后四个字才是核心。你需要理解行业发展规律,比如你不一定需要懂通信如何从25G到400G,但要知道未来演进本质是解决数据高速公路的拥堵问题。
另外,更重要的是识别谁能把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这种识人能力需要长期训练。2014年刚入行时,我的竞争对手要么是企业家背景的土豪投资人,要么是复制美元基金模式的机构。作为行业新人,我选择最笨的方法:每天保持10个项目的高强度访谈,持续五年累计接触上万个团队。就像大模型需要海量优质数据训练,投资直觉同样源于对顶尖人才和前沿技术的持续观察。清华系项目给我们提供了顶级人才密度,这种环境下形成的认知框架,能帮助我们在“幼儿园阶段”预判谁可能成为未来的“常青藤学霸”
丁铭博士的案例很典型。她刚从英国回来孵化项目时,我们组织过专家评审会,量子计算、脑科学领域的权威们给出了各种否定意见。但我坚持去他们地下办公室实地探访,不到半小时就决定投资。这种看似冲动的决策,其实是基于多年积累的成长规律认知——当你在顶尖团队身上看到那种改变医疗产业的信念感,以及解决重大临床需求的清晰路径,理性的风险评估反而会错失机遇。
最终,早期投资是理性认知与直觉判断的融合。我们相信那些眼里有光的创业者,他们不是为了证明技术优越性,而是怀着让世界变好的强烈冲动。当这种能量足够强大时,所谓的商业计划书瑕疵、技术路线风险,都会在长期主义的坚持中得到解决。
所以对于直觉和数据,我的观点是:直觉是建立在优秀数据上的判断,这并非纯感性或理性,而是两者兼有。
不分性别,硬核科创从业者的核心特质
陈蜀杰:物理攻击和魔法攻击都非常重要,知道底层逻辑,在底层逻辑上找到团队。最后一个问题:对于90后的创业者来说,其实大家已经做到硬科技金字塔的顶尖,您觉得女性创业者也好,企业家、投资人,在硬科技的金字塔顶尖最核心的特质是什么?请大家简要叙述。
彭昊旻:今天大家可能会反感社会对于女性的传统定位,比如说你的优势是你更有耐性、更有韧性、更柔和,能处好和大家的关系。过去做投资人的时候,我确实往往扮演被投企业和我们机构之间的粘合剂角色,这个角色确实也是女性居多,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就是行业以及社会文化的现状。
在国防军工领域,我们接触的资深专家往往带有强烈的技术权威感,这种特质在推进项目时容易形成“一言堂”局面。记得有位总工曾连续否决团队七版设计方案,导致整个技术组士气低迷。这时候就需要有人充当缓冲带。我们必须主动站出来化解矛盾:您这个经验、方向绝对是对的,但咱也需要人画图,不能把年轻人全部逼走了。
有意思的是我发现大方向的抉择上会有明显性别的区分,在我司年轻人比年纪大的要保守,男性比女性要保守。记得2022年讨论引入战略合伙人时,几位男性高管坚持认为股权融资足够支撑运营,反倒是财务总监敏锐预警——她通过设备采购合同中的预付款条款,推算出产能爬坡期的现金流缺口可能高达2.3亿。正是这份坚持促使我们提前启动债权融资,后来事实证明这个决策让公司躲过了生死劫。
这种决策差异或许源于不同的风险感知维度:男性更关注技术可行性,女性则擅长在流程细节中发现系统性风险。
高小婷:今天开场演讲的李秀娟教授提了6点,我非常认同。此外首先我会选择信任,在我第一次遇到我的供应商和客户的时候,我一定是那个先伸出手的人,我会选择相信对方。事实上证明,大家回馈给我的真的是无比的支持。
第二是个人品牌的长期主义,要像经营自己的品牌来经营你人生每一步,不论是在一个公司工作还是作为合伙人。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我们投资人投我们第一轮的时候他竟然打听到了我早年在北美工作的同事做背调,当然最后也投了我们。
我想讲的最后一个方面是赋能。有时候助人就是助自己,不是每一次你和客户或者供应商的聊天都能聊成什么订单,有时候大家并没有很强的目的性,只是分享工作进展或者困难。有一次我正好和一位大概率不会用到我们芯片的客户聊天,他就聊到他们测到误码率的水平很奇怪,在什么状况下会有。因为我是系统出身的,当时就很兴奋跟他聊了好半天,真的判断出有几个可能的地方,而且当时他们没有一个光源快速去验证,我就安排公司同事寄了5批样品给他们,他真的就定位到那个问题。这个事之后他们说:“你们的芯片拿来给我们测一下”。
丁铭:说到特质,有些事实不可否认——女性的韧性、抗压能力和多维视角,对企业发展确实有独特的正向价值。不过我也想强调,我们需要从男性伙伴身上汲取更多能量。分享个真实案例:公司筹备期做技术可行性评估时,成功率仅有30%,这种情况下我的保守倾向几乎要按下终止键。但我的男性合伙人们展现出惊人的决断力,他们顶着巨大不确定性果断推进。现在回头看,这个“冒险”决策恰恰奠定了我们的技术壁垒。
这件事让我深刻认识到,性别特质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融合。真正的“六边形战士”不该受性别标签束缚。
刘博:我觉得女性肯定有很多天生的特质,包括耐性、包容性、亲和力都更强一些。我不知道这一代中国女性的崛起跟独生子女的政策有没有关系,也就是从出生起我们好像就没有被按照传统的男生或女生标准对待过,因为大家也就一个孩子。我本科在哈工大,哈工大男女比例9比1,硕士在清华,清华稍微好点了但是也基本在4比1,我们的成长与培养并无太大差别。
而且我明显感觉到在我们圈子里,如果你足够优秀,你坐在一桌上,即使其他桌友都是男生,那他也会足够尊重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ylfx.com/shangxun/63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