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财经头条

保险业协会最新发布!人身险预定利率下调至2.13%

在保险行业,预定利率一直都是消费者和保险公司所关注的焦点。

4月21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组织召开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2025年一季度例会,认为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值为2.13%,较今年1月10日的2.34%,进一步下降。

近年来,中国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经历了多次调整,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高利率产品退出舞台:2019年12月,原中国银保监会叫停预定利率4.025%的年金险产品备案销售,标志着保险行业高利率时代的终结。当时,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仍在3%以上,大型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普遍维持在5%左右,4.025%的预定利率尚在合理区间。但监管部门前瞻性地预见到长期利率下行趋势,为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利差损风险,主动引导行业降低负债成本。

从3.5%降至3.0%:2023年7月,随着市场利率持续走低,监管部门再次下调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从3.5%降至3.0%。同期,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从2.5%降至2.0%,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从2%降至1.5%。这一调整幅度较大,直接推动保险产品结构向“保证+浮动”收益模式转型。

进入“2时代”:2024年8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规定自2024年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调整为2.5%,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调整为2.0%,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上限调整为1.5%358。这一调整使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正式进入“2时代”,与当时10年期国债收益率(约1.64%)和5年期LPR(3.6%)的市场环境更为匹配。

动态调整机制落地:2025年1月10日,金融监管总局正式下发《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标志着保险产品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关键一步。新机制要求保险行业协会每季度发布预定利率值,保险公司需根据该值动态调整产品定价。首次发布的预定利率值为2.34%,与当时2.5%的监管上限相差16个基点。

值降至2.13%:最新召开的2025年一季度例会将预定利率值进一步下调至2.13%,较上季度下降21个基点。这一调整反映了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低位运行(1.64%)、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进入“1时代”的市场现实。按照动态调整机制,若保险公司在售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两个季度比值高25个基点(即达到2.38%)以上,则需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目前头部险企仍维持2.5%上限,但未来调整压力增大。

据悉,普通型人身保险预定利率值的确定,是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运行的结果。对于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的下降趋势,业内人士有着多方面的分析。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中国经济虽然保持着平稳增长的态势,但利率中枢整体下移。在这种大环境下,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也面临着一定的压力。由于保险资金主要投资于固收类资产,随着存量固收资产逐步到期及新增固收资产收益率下滑,叠加权益市场波动较大,保险公司需要通过下调预定利率来降低负债成本,以防范利差损风险。

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推动人身保险业精细化管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行业发展质量。这一机制强化了资负联动,进一步畅通了资产端投资收益率向负债方定价的传导机制,提高了负债质量和资产负债匹配性,全面提升了风险管理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和管理市场预期,推动各公司及时调整定价行为,增强风险防控前瞻性,提升行业发展韧性。

对于消费者而言,预定利率的下降意味着保险产品的价格可能会上涨,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投保成本会增加。例如,当预定利率从3.5%下调到3.0%后,年金险、终身寿险、定期寿险、两全险和健康险对应毛保费都有不同程度的涨幅。但消费者也能从产品多样化中受益,各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经营水平、资产负债管理情况确定利率的最高值,推动了差异化定价,更好地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保险需求。

此外,业内人士还指出,在预定利率下降的趋势下,保险公司需要加强自身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提升跨市场、跨周期的投资管理能力,运用金融衍生品做好风险对冲。同时,要积极推进产品转型升级,加大对浮动收益型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

本文转载自“万得股票”,智通财经编辑:李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ylfx.com/toutiao/59568.html